中秋节有哪些传统风俗
中秋节有哪些传统风俗
吃月饼
中秋节最广的传统风俗就是中秋节吃月饼,俗话说:“八月十五月正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。“月饼”一词,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中,那时,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。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,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。
赏月
在中秋节之夜,除了吃月饼,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。《礼记》记载“秋暮夕月”,即祭拜月神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在宋代,中秋赏月之风更盛,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。
祭月
中秋节祭月,是我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。《礼记》中记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在周朝,帝王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祭月逐渐流传到民间,祭月的日子,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——中秋。
观潮
宋代诗人苏轼《八月十五日看潮》:“定知玉兔十分圆,已作霜风九月寒。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。”这首诗写的就是中秋节观潮的风俗。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,最早兴起在汉代。汉代以后,中秋观潮之风越来越流行,到了唐宋时期,已经到达了顶峰。所以,除了中秋赏月之外,观潮可是中秋时节,最盛大隆重的事。
博饼
中秋节博饼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,是闽南地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。传说是郑成功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、激励鼓舞士气,命部将洪旭发明的。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,其中尤以厦门地区为甚。所以,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,甚至有“小春节,大中秋”的说法。
点灯
在中秋节有一个很好玩的习俗,就是点灯笼。在中秋节的当天晚上,把做好的灯点上蜡烛,系在竹竿上,然后挂在屋檐或露台上,俗称“树中秋”或“竖中秋”。而在江南地区民间有在中秋节晚上制灯船的习俗,然后把做好的船灯放于水中,流向远方,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福。
走月
走月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,但走月是中秋之夜必须做的一个风俗活动。在古时候,人们衣着华美,三五结伴,或游街市,或泛舟秦淮河,或登楼观赏月华,谈笑风生。以寓月圆人亦圆之意,直至深夜方散。另外,在古时候,走月还有添丁之寓意。但凡没有生儿子的已婚妇女,在中秋节的晚上,都要去游夫子庙,随后再跨过一座桥,相传即可有“梦熊之喜”(意生男孩)。
供兔儿爷
在古时候,家家户户过中秋节请兔儿爷是一个传统,就如同过年放炮一样。请回的兔儿爷要摆在显眼的桌上,称玉兔为“兔儿爷”、“兔奶奶”。并且会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,酬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,希望“兔儿爷”能保佑全家平安健康。到了清代,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。如今,我们很少能在市面上见到兔儿爷,一般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,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。